謁祖圣地游人如織
昨日已是黃金周的第五天,隨州市隨縣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游人依然如織。他們來到這里祭祀華夏人文始祖——炎帝。
炎帝名神農氏,號連山,又稱火神、太陽神。他創耕耘、植五谷、馴禽獸、嘗百草、療民疾,燒陶制耒,開啟了我國史前農耕文化,創造了燦爛的華夏文明。
旅居美國的華僑肖先生和家人正在神農塑像前拜祭。他說,站在神農像面前,他找到了歸屬感。在美國居住的日子里,他最喜歡聽的一首歌是《龍的傳人》,在優美的旋律中,他沒有忘記自己的根在中國。今年9月回國后,他極力要求在武漢的親戚帶他來隨州尋根。
肖先生說,炎帝神農發明了耒耜,教人種植五谷,帶領中華民族的先民告別茹毛飲血、居無定所的生活方式。實現了人類文明史上從采集、漁獵野蠻時代到農耕文明時代的重大轉變。炎帝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源,更凝聚著全世界炎黃子孫的民族之魂。
景區內外天壤之別
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內“建筑返古、環境還野”。
景區管理局負責人嚴清明說,景區內大打兩張牌:農耕和尋根。在景區的神農文化廣場內,各式各樣的古代農耕工具琳瑯滿目,如水車、犁等。古農具和歷史人物的組合展現了一幅五千年華夏農業變遷的歷史畫卷。
嚴清明介紹,區內尋根文化氛圍濃郁。神農大殿前是謁祖廣場,廣場上矗立著八根功績柱,功績柱以圖騰柱的形式分布組成一組雕塑,通過精雕細刻,充分體現了炎帝神農在農耕、醫藥等方面的豐功偉績。
景區內古樸典雅,但剛走出景區,一些游客便抱怨起來。昨日下午4時許,武漢游客陳先生說,景區內古色古香。而景區外的街道上,塵土飛揚,交通擁堵。街邊的一些建筑與景區極不協調。一個罕見的4A級景區坐落在一個普通城鎮上,食宿等配套設施還不完備,與景區形成明顯反差。
對于游客的意見,嚴清明說,景區管理局正在籌劃,高薪聘請管理團隊提升景區檔次。
新聞鏈接
拋開爭論合作共贏
我省隨州與陜西寶雞、山西高平,以及湖南株洲炎陵縣和會同縣展開“炎帝故里”之爭。“炎帝故里”為何如此炙手可熱?隨州市外事僑務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說,這是一塊城市旅游開發的金字招牌。
該局提供的資料顯示,去年5月20日,隨州舉行首屆“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全年吸引480萬人次來隨州旅游。實現旅游總收入25.4億元,同比增長30%以上。今年6月的“尋根節”后3天內,炎帝神農故里景區內共接待游客3.82萬人次,端午節小長假期間,隨州接待境內外游客32.67萬人次,同比增長32.9%,躋身全省三甲。此外,除了激增的旅游收入,“炎帝故里”更推動了隨州的發展。正在規劃的中華農耕文化園項目,總投資便超過了40個億。
激烈爭奪中,隨州將如何面對?這位負責人說,雖然“炎帝故里”尚存爭論,隨州正將爭論拋開,尋求一條合作共贏之路。該市已與湖南炎陵縣結成友好縣,欲聯合打造炎帝文化品牌。并在旅游線路打造、文化學術研究等方面展開竭力合作。此外,隨州還與陜西、河南炎黃文化景區組成旅游聯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