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圍觀比基尼女童是一種傷害,各個都成“批評家”是一種病態。孩子的行為無非是模仿大人,現在帶有挑逗意味的廣告隨處可見,格斗、兇殺、殘暴等血腥畫面充斥影視劇,躲都躲不掉。比基尼兒童車模發生就發生了,過去就過去了,如果只圖口舌之快,爭論不休,試問,長久下去,到底是誰在傷害孩子?
假想如果孩子是在別的地方穿泳裝比賽或者表演,沒準人們都會夸孩子可愛,可在車展上做同樣的事情,卻變成了“下流”。比基尼女童之所以引發軒然大波,很大程度上的確與車展在人們眼中的過度暴露車模有關。“寶馬配美女”,在成人的世界里,大家仿佛早已給它下了定義,帶著有色眼鏡看一場車展后妄下斷言。試問有哪位家長愿意讓自己的孩子背負罵名,看著孩子的照片在網上被轉載、丑化。在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哪位家長不是為孩子盡心盡力。參加的補習班,培訓班不計其數,這些都是為孩子的成長投資。這次車展也無非是眾多課外活動的一個而已,那么家長的委屈又何處訴說呢?
女童為何要穿比基尼,或許只是為了好玩,為當下教育要求要有豐富的課外生活才穿上的。卻不曾想到現實社會和教科書里的淳樸知識不一樣。現實和教育的脫節造成了今天的局面,誰又來為這場“脫節”買單呢?
“蘿莉”也可以性感,關鍵是你如何看待這份性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大家在熟悉不過,對待此事件如此上綱上線,無非是曝光更多成人世界的丑惡,教育的漏洞。有吐槽的時間,倒不如呼吁修訂未成年人保護法、廣告法等相關法規,從法制環境上為兒童健康成長構筑空間。
不必回避,在這樣一個時代,成人或許再也無法讓兒童回到完全純粹與純真的童年秘密花園。他們已經悄悄溜進復雜廣闊的成人世界,這里充滿風險,卻也有自由選擇的機會與樂趣。我們應當有勇氣讓孩子直面這些機會,按照自身特點和愿望積極參與,但前提卻應該是,讓他們學會認識、理解、甄別這個世界,學會對社會價值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并懂得如何保護自己。他們是兒童,更該在成人指引下,成為擁有分析、批判能力的現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