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史,是一部艱苦奮斗的創業史,是一部自力更生的發展史。無論是技術引進還是自主開發,都蘊含了中國汽車人歷盡六十多年風雨滄桑,仍砥礪前行的偉大歷程。
當今社會高速發展,汽車已經成為生活必需品。無論是自主品牌還是合資汽車,當看到公路上各式各樣的車輛川流不息的盛景時,你恐怕很難想到建國初期,祖國的汽車工業竟是一片荒土。
奠定基業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
新中國誕生之初,汽車產業從零開始,當時甚至只有汽車使用和維修業。在這種艱苦環境中,毛主席卻對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寄予了厚望。1949年底,當他第一次參觀斯大林汽車廠的時候,便對隨行人員說:“我們也要有像斯大林汽車廠這樣的大工廠�!边@句話開啟了民族汽車工業的新紀元,也成為建造中國第一個汽車制造廠的催化劑。
當時中國汽車工業已經悄然在東北的長春萌芽。建設一個大型現代化的汽車制造廠需要考慮電力供應,鋼材供應、鐵路運輸、地質和水源等基礎條件。而長春資源豐富、工業基礎完善、產業協作比較好。同時,鐵路系統發達、交通便利,且離前蘇聯較近,方便技術引進,可以說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最終經過多方討論、實地考察,中央將基地選址定在了長春。
1953年,當時的中國汽車人說干就干!在前蘇聯的支援幫助下,第一汽車制造廠在長春動工興建,標志著我國汽車工業發展正式邁出了第一步。
建一汽、造汽車,瞬時間成為全國上下的大事。來自全國各個省份的知識分子、工業創業者們向長春涌來,用自己的雙手撐起了中國第一汽車制造廠的造車大業。
最終,新中國生產的第一輛汽車解放牌載貨汽車CA10于1956年7月13日正式下線,不僅使第一汽車制造廠的三年建廠目標如期達到,也由此結束了中國不能自己批量制造汽車的歷史,圓了中國人自己生產國產汽車的夢。自此,新的時代徹底開啟,國家經濟穩步發展,祖國進入了一個黃金時期。而同時產生的新訴求,也讓中國汽車工業再次迎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
第一座豐碑“東風”轎車的誕生
現代社會,轎車在國事活動中是重要的“禮器”,彰顯著國之尊嚴與榮耀。在新中國剛成立的頭幾年,國家領導人的專屬座駕基本是前蘇聯的“吉斯”轎車。
早在1956年4月,毛主席也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上說:“如果哪一天我們能坐上自己生產的小轎車來開會就好了。”隨著中國汽車工業逐步踏入正軌,國人對于能夠制造自己的轎車也愈發的渴望。
1958年2月,毛澤東親臨中國一汽視察,對陪同他視察的時任第一汽車制造廠廠長的饒斌說:“什么時候能坐上我們自己生產的小轎車呀?”這番話不僅代表主席的夙愿,更承載了全中國人的造車強國夢。是啊,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華民族怎么能夠沒有自己的小轎車?帶著讓祖國成為汽車強國的目標,中國一汽立即開始研制國產轎車。
據知情者回憶,當時研制國產轎車的條件堪稱“四無”,即無資料、無經驗、無工裝、無設備。在此情況下,中國一汽要想成功研制國產轎車,只能靠借、巧。“借”就是借鑒,發動機是以德國“奔馳—190”型轎車發動機為樣機制造的;“東風”所使用的變速器是由工人們在無數個日夜苦心鉆研,終于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設計制造而成的三檔機械變速器;底盤則參考法國“西姆卡”的基本結構,進行了部分改進�!扒伞本褪侵袊黄麚碛幸慌芄で山常麄車身的制造和各種鈑金件的加工,幾乎完全采用手工工藝敲打成型的。當時,不少人吃住在生產現場,有的甚至把行李搬進車間。
1958年5月12日,一輛車頭鑲嵌金龍,這輛凝聚著一汽人辛勤汗水與智慧結晶的國產轎車誕生了,還留下了毛主席手書的“中國第一汽車制造廠”的烙印。中國一汽把這款轎車命名為“東風”牌。盡管春寒尚余料峭,難阻“東風”吹度春城。聽說“東風”轎車研制成功了,萬眾歡呼雀躍,氣氛異常熱烈。
一周后,“東風”轎車駛進中南海,“東風”轎車說明書被擺到了黨的八大二次會議的會議桌上。1958年5月21日,毛主席觀看并乘坐了“東風”轎車后高興地說,終于坐上我們自己生產的小轎車了!至此,中國一汽讓中國轎車產業得以與世界接軌。
放眼未來新時代下的百花齊放
縱觀中國汽車工業史,可以發現無論如何都繞不開中國一汽。從第一輛國產汽車到第一輛國產轎車“東風”,中國一汽用中國汽車工業一個又一個的“第一”,完成了中國汽車工業從無到有的突破,實現了國人擁有國產轎車的夢想,也孕育出了國人自己的豪華車品牌——紅旗。
如今,中國汽車工業已走上了高速發展的道路,數不清的中國汽車品牌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相信中國一汽會實現“紅旗”復興,也會發揮其領先的技術積淀與制造能力,與所有的自主汽車品牌共同推動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