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烏鎮,秀美水鄉,歲月靜好的千年古地,很難讓人與每時每秒都在產生新點子優化人生的互聯網聯系在一起,仿佛他們本身就不在一個次元上。然而,這個古色古香的千年古鎮,從2014年開始就成了互聯網大會的永久會址。
【巷弄間舊時光的痕跡】
烏鎮老郵局
這個從清光緒年間開辦的郵局,如今仍在營業,并且依舊按照舊時的通郵方式。你可以寫一張明信片或者寄一封信,蓋上烏鎮的郵戳,投入郵筒,才不枉來了一趟烏鎮。
草木本色染坊
占地2500平方米,這里的曬布場是青磚鋪就而成的,豎立著密密麻麻的高桿和階梯式曬布架,規模相當龐大。這里除了以藍草為原料制作藍印花布工藝外,還有獨特的彩烤工藝流程。彩烤色彩豐富,是從茶葉、桑樹皮、烏桕樹葉等植物提取的原料。大曬場架子上掛著一排排印花的布匹,印花布隨風飄蕩,這里成為人們拍照的背景,仿佛回到了舊時光。
三寸金蓮館
這里記錄著作為舊社會女性的無奈與疼痛。展館展出了歷史上中國各地的纏足鞋825雙,還有眾多的圖片及纏足用具,并配有詳實的文字說明,讓人嘆為觀止。
水上集市
可以說是烏鎮挺有特色的一個地方,每天清晨,小船載著新鮮的蔬菜和家養禽畜,來到四通八達的河道樞紐出售。臨河的居民只要吆喝一聲,船就會搖到水閣邊,不出門也可以買到新鮮的蔬菜,很受居民喜歡,所以至今仍興盛不衰。
匯源當鋪
曾一度作為周圍地區的商業中心的烏鎮,它的當鋪一度輝煌,1.8米高的柜臺,很輕易的聯想到當鋪掌柜狡猾冷笑的嘴臉。直到1931年,只有匯源當還在支撐著,到了日寇入侵時期,匯源當也宣告停業。自匯源當關門大吉,烏鎮典當行的歷史便劃上了句號。
財神灣
財神灣匯集了水鄉的特色建筑,廳堂、廊棚、水閣、各色建筑一應俱全,錯落有致的民居群延伸著幽幽古街,廊棚水閣與碧水藍天相接,水鄉美景盡收眼底。
財神堂內供有一尊等人大小的財神雕像,為烏鎮的東路財神,原身是比干丞相。這是一位特殊的財神爺,因他是掏心而死,后人譽之為沒有私心,并以此告誡人應取仁義之財,不能有過多的私心私利。每年的農歷正月初五,烏鎮當地住民都會來財神堂前燒香祈福。
【互聯網+ 為古鎮注入智慧基因】
2014年10月30日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魯煒對媒體說。“專家組在全國尋找會址提出幾個條件,第一是互聯網經濟比較發達;第二是能找一個像達沃斯那樣的小鎮,然后賦予它互聯網的魅力;第三它能代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
公共自行車辦卡麻煩?微信掃一掃
烏鎮運用二維碼技術實現全鎮公共自行車系統智慧化運營,26個自行車點、61個車棚、8個崗亭,讓出行變得更智能、便捷、低碳,充分展示烏鎮旅游智慧化的新面貌。烏鎮建立智能化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是率先之舉,只要用手機掃一掃二維碼,便可免費租用自行車了。
手機半路沒電?信息亭當“充電樁”
烏鎮智慧信息亭,運用智能多媒體技術展示導航地圖、宣傳視頻、互動APP、最新資訊、搭載WiFi設備、電商平臺、手機充電等服務功能,為游客提供一系列智能互聯網服務。
老人家里跌到?警報器幫您呼叫定位
80歲的陳叔良老人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辦理樂享生活卡。他憑借此卡便可享受照料中心提供的線上線下服務。
看病找“對口”醫生?上網就好
通過連接全國1500多家重點醫院的掛號網站,可以為病人提供專業便捷的服務,實現醫療O2O模式。在掛號網上,平臺連接醫生和病人,在線上,病人完成掛號、預診,根據病情,再找到“對口”的醫生,到線下進行面診,接著將檢查檢驗、診斷結果傳回到線上,最后由線上完成復診。
不識路,怕擁堵?連接景區WIFI
不管白天還是夜里,行走在烏鎮老街上,處處可見上網的人群。
身上現金咋買紀念品?二維碼掃一掃
通過給每家商鋪一個對應二維碼,游客可通過手機掃碼的方式,了解店鋪的詳細信息等,也可實現對店鋪進行評價投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