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不是一個去青島這種海濱城市游玩的好季節,西伯利亞寒流把海風弄得又濕又潮,天氣也冷,不能在海水浴場享受與大海親近的樂趣。但是,如果趕上天氣好,溫暖的陽光照耀整個城市,既驅趕了寒冷也暖化了來自海風的涼意,在冬天沒有被人山人海的游客占領的青島,也有別樣的感覺。而且,冬天的青島,也已經洗去了它在夏日備受萬千游客寵愛而滋生的驕縱氣焰,恢復了它低調好客的面貌。當‘好客山東歡迎你’時,你隨便去哪一家餐館大聲朝老板喊一句‘大蝦多少錢一只’,他都會底下羞愧的頭,告訴你論個賣的蝦早已經被孫大圣給降服,不會再出來為禍人間了。
德國監獄舊址博物館
在德國人為了擴張殖民地看上中國的膠州灣之前,東海邊上的這個小島還只是一個漁村,世世代代靠下海撈魚為生。但是,十九世紀末以及二十世紀初的風云歲月,注定會成為改變古老而又封建的中華民族所保持的諸多世世代代、祖祖輩輩習慣的年頭。帶著要建立亞洲模范殖民地想法的德國皇帝在膠州灣下了大功夫,建設青島新城時煞費苦心,就好像這個在太平洋西岸的小村莊跟它在大西洋的鄰居沒什么兩樣,隔著一片歐亞大陸它也能牢牢的掌控殖民權。青島城就是在德國人統一、嚴謹、合理的建設規劃大圖上形成的,殖民統治者的用心良苦可見一般,即使時間過去了一百多年,我們也挑不出這個城市建設的毛病。
小青島美景
德國人對青島的殖民只有十幾年,持續到一戰結束時,作為戰敗國,它必須交出殖民權。說起來,作為青島歷史上的反面角色,德國還只能算二號人物,一號反派角色必須是響當當的皇軍八格牙路。德國投降后,小日本想接手對青島的殖民統治,廣大的中國青年不同意,并引發了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思想狂潮‘五四運動’,破壞了小日本的美夢。到了1938年,小日本還是趁著戰亂搶走了青島�?梢哉f,德國的殖民史至少為青島留下了美麗的建筑遺跡,小日本只留下了傷痛的回憶。棧橋是德殖民前大清政府在這里修建的炮臺,用來嚇唬洋鬼子,哪知沒多久就被洋鬼子占領了。小青島與棧橋隔海向望。
第二海水浴場
每年冬天都會有十幾萬只西伯利亞的海鷗趕在寒流前面來青島過冬。從做生意的人那里買一包面包片什么的放在手里,伸出欄桿,哇撒,一群眼尖的海鷗奮不顧身的就朝人撲過來了。那一刻,你置身于海鷗群的包圍中,怎么趕也趕不走它們,突然間就會感受到一陣濃濃的幸福,并且產生一種動物們是不是愛上自己的想法。呵呵,別想多了,當你手里的面包片一搶而光,海鷗頭也不回的離你而去的時候,你馬上就深刻的明白什么是愛了。下午沿著老城區散步,途經的知名景點包括郵局舊址,良友書坊,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美術館,總督府,信號山公園,小魚山公園,海大,各種舊址故居,各種特色咖啡屋。
青島奧林匹克帆船中心
我們住在魯迅公園對面的青旅。第二天的行程:魯迅公園—第一海水浴場(匯泉灣)—八大關—第二海水浴場(太平灣)—奧帆中心—五四廣場—劈柴院。早上,從魯迅公園沿著海邊往東北方向,或者說迎著太陽的方向往前走,經過海底世界(覺得挺小的,就是個小小的水族館吧)、淡水生物館,以及一片嵌滿貝殼的礁石灘,就到了第一海水浴場。在月球和太陽的引力作用下,潮起潮落,海水每天都在沖擊著沙灘,于是,原本松散的砂礫被海水浸濕,濕度越來越大,變成了泥土。因沖擊力度和角度的不同形成上面階梯狀的特殊面貌。朋友特別喜歡貝殼,我們在礁石堆里還拾掇了好一會的貝殼,各種各樣的顏。如果沒有被我們拾回家,在風吹日曬雨淋之后,貝殼最終也會嵌進石頭里,被過往的游客在腳底下踩來踩去,說起來我們也算給它提供了一個更好的歸宿。海水浴場旁邊賣的貝殼沒什么特別的,青島到處有的買,所以要帶紀念品回家的不著急在這里買。
青島美景
每一個我所游歷過的地方,最終都會進入我的記憶深處。當我想起這些經歷,就像從抽屜里拿出照片翻看一樣,回憶也從大腦里一個畫面一個畫面跳躍出來。這些畫面從腦海里跳出來時都帶著一種顏色——灰色,黑色,這是記憶的通常色調;藍色,是寧靜的色調;黃色,溫暖;紅色,活躍。跟著回憶的畫面跳出腦海的那種色調既代表了那個城市留給人的印象。對我來說,青島的色調是黃色和藍色的混合體,讓我覺得溫暖而又寧靜。
小青島